器乐艺术的交融
伴随着乐舞的传入,西域乐器也经河西走廊进入了中原。《前凉录》载:“永和四年(348 年),天竺国重四译来贡。其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圆、都昙铜鼓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⑤由此可知,天竺乐舞传入河西,并随之传来了西域9 种乐器和乐工12 人。在前朝传入的基础上,唐代宫廷和民间乐队中有不少通过河西走廊传来的西域乐器,如羯鼓、筚篥、琵琶、箜篌、横笛、唢呐、胡琴、扬琴等。在这些乐器中,最著名的有羯鼓、筚篥、琵琶以及箜篌。
(一)羯鼓
作为唐代乐器“八音之首”的羯鼓,就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杜佑《通典》144 卷:“羯鼓,正如漆桶,两头悠长。以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⑥它是一种横着摆放的圆筒形乐器,两边是鼓面,双手持杖左右敲击。成书于唐宣宗年间的南卓《羯鼓录》是中国最早的一本乐器专著,其中记述了音乐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喜爱演奏羯鼓并且技艺高超,由于统治者的喜爱,羯鼓在唐代极为流行并且有很高的地位。《羯鼓录》中记载:“龟兹部、高昌部、疏勒部、天竺部皆用之,次在都昙鼓、答腊鼓之下,鸡娄鼓之上。”⑦
(二)筚篥
筚篥是一种广泛流传的簧管乐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管子。唐代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载:“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乐书》说:“筚篥,一名悲篥,一名笳首,龟兹乐也。”⑧刻本《事林广记·戊集》卷八《音乐举要》曰:“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本名悲栗,以其声悲。”⑨以上史料均说明筚篥是来自于西域的乐器。但最新的研究成果则认为,筚篥发源于古代波斯,由波斯传入龟兹,随后筚篥在吕光灭龟兹之年(约公元384 年)随着西北龟兹乐传入中原地区,⑩流入中原后很快成为华夏乐器中的重要成员。筚篥根据形状材质还可分为大筚篥、小筚篥、竖小筚篥、桃皮筚篥和双筚篥。在当时宫廷歌舞教坊的九部乐、十部乐中,筚是“众器之首”“教坊用之以为头管”,相当于西洋交响乐队中首席小提琴的地位。⑪
唐代韦贵妃墓中吹筚篥乐伎图
(三)琵琶
根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琵琶属乐器包括:秦汉子、曲项琵琶、五弦、阮咸。⑫其中曲项琵琶诞生于波斯,后由波斯传至西域,南北朝时期曲项琵琶从西域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几经辗转最终传入中原。到了隋朝,曲项琵琶逐渐普及开来,在宫廷燕乐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代胡乐盛行,琵琶作为胡乐器的代表受到了社会的推崇,上至皇家贵族,下至普罗大众,都喜听优美的琵琶之音。同时还涌现了多位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如段善本、康昆仑、曹刚、裴兴奴等。《乐府杂录》记载了段善本和康昆仑奏琵琶决胜负的事迹,这一记录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一次琵琶比赛⑬。曲项琵琶因形制不同分为曲项梨形琵琶、曲项花瓣形琵琶、曲项葫芦形琵琶。唐代宫廷十部伎中有八部使用了曲项琵琶,可见其在唐朝的盛行程度。
展开全文
(四)箜篌
箜篌有三种形态: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其中竖箜篌又称“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⑭关于竖箜篌传入中原的时间,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据《通典》载:“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抱于怀中,两子齐奏之,谓谓擎正。”⑮以此,学者周菁葆在《龟兹乐与木卡姆》一文中认为竖箜篌这个乐器至迟在汉武帝时期传入中原,其还列出了竖箜篌东渐的时间地点表图,如下:
初唐敦煌莫高窟第217 窟曲项琵琶(局部)
莫高窟第112 窟曲项梨行琵琶(局部)
而学者李玫在论文《箜篌变异形态考辨——新疆诸石窑壁画中的箜篌种种》中则提出:《后汉书》《隋书》说汉灵帝好胡箜篌,便以为那时就有竖箜篌,这是一个误解,理由是汉魏以来的相和大曲、清商大曲都没有竖箜篌。她认为竖箜篌是在四世纪传入龟兹,吕光于382 年破龟兹得其乐,带至西凉,加入西凉汉乐,谓之“秦汉伎”,五世纪初魏太武帝破西凉得其乐伎,谓“西凉伎”。而竖箜篌就是这样一路进入中原的。不管真相如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其都经由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进入中原。
唐代韦贵妃墓出土乐伎图中的箜篌
这些西域传入的乐器活跃在唐代的宫廷和民间演奏中,对器乐合奏、伴奏歌唱、舞蹈和乐器表演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唐代音乐的种类,同时也足以说明,河西走廊对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