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TBE),又称蜱传脑炎、俄国春夏季脑炎、东方蜱传脑炎等,是由黄病毒属中蜱传森林脑炎病毒(TBEV)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森林脑炎是病死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突起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为主要特征,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常有后遗症,且难以溯源病因。
蜱虫为TBE最主要传播媒介。TBE主要在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蒙古和欧洲的中欧、东欧、南欧及北欧等的国家流行传播。野生动物多可携带,亦可感染羊、牛等家畜并在体内繁殖后污染奶制品,人饮用后可通过肠道感染发病。
本病是森林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流行于东北和西北的原始森林地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及朝鲜北部林区。有严格的季节性,自5月上旬开始,6月高峰期,7~8月下降,呈散发状态。人群普遍易感,所有患者均有森林作业接触史。
//起源
1931年,森林脑炎首次被报告。
↓
1939年,苏联科学家Zilber证明森林脑炎是经蜱传染疾病。
↓
1947年,另一位苏联科学家Pavlovsky和他的同事详细阐述了蜱虫传播疾病的机制。
//分类
根据国际委员会的病毒分类学分类方案,TBE分为三型:欧洲亚型、西伯利亚亚型、远东亚型。
欧洲亚型:致死率约为1%~2%,主要流行于欧洲地区,经篦籽硬蜱传播;
西伯利亚亚型:致死率约6%~8%,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经全沟硬蜱传播;
远东亚型:通常导致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重,致死率约5%~35%,其主要流行于俄罗斯、日本及中国,主要经全沟硬蜱传播。
我国发病的TBE属于远东亚型,好发于吉林省长白山山区、黑龙江小新安岭山区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山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尔泰山脉、云南、西藏偶有报道。
//传染源及传播方式
森林脑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群,为RNA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耐低温,而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
带病毒的多种蜱类、带病毒的哺乳类及鸟类、病毒的贮存宿主动物、野生啮齿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类多由蜱叮咬后经皮肤、粘膜感染,人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也可以感染,少数可因饮用污染的牛奶经消化系统感染。
森林脑炎每年发病高峰为5—7月,病例多为林业工人等户外工作者。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症状持久。
//影响森林脑炎传播的因素
该疾病多发于蜱虫分布较多的地区,易受环境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的自然环境影响因素有植被分布、气象条件、地形因子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可以影响森林脑炎传播媒介蜱的存活时间、生存环境的变化及宿主动物的活动范围。
森林脑炎作为一种林区地区多发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植被指数越高的地区,林区分布更广更密集,也能够为森林脑炎传播媒介蜱及其宿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最终导致传播媒介的密度变大。地形因素能够影响植被的生长,改变蜱的生存的环境。人类活动对森林脑炎的干预层面主要在于改变森林面积、增加或放弃农业区,影响了蜱虫和蜱虫宿主数量及病原分布密度;另一方面,杀虫剂和农药的使用可以直接影响蜱虫的数量。
较低海拔与平缓地区的植被密集,人口密度也较大,从而触发增加感染蜱虫的人接触的行为,使人群更易与传播媒介接触,最终感染疾病。
//临床表现及预后
蜱传脑炎病毒的潜伏期平均为7~14天(也可潜伏1~30天或更长),虽然人群普遍易感染,但感染后的发病率并不高。然而,森林脑炎发病后难以鉴别,并且病愈后将长期影响神经功能。
前驱期: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四肢酸痛。大多数病人急性发病,发热可持续5~10天,伴有肌痛、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还有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精神损害及肌肉瘫痪等症状,意识障碍一般随体温下降而逐渐恢复。
严重者:可出现肌肉瘫痪、持续高热、昏迷、脑膜刺激征等,最终可能死亡。
脑膜刺激征是本病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开始为剧烈头痛,部位不定,其次为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一般可持续5~10天,意识清楚后仍可存在。
瘫痪的发生颈部、肩胛肌和上肢肌肉为主,其次为偏瘫和下肢瘫痪,颅神经瘫痪不多见。本病的瘫痪和乙脑不同,呈弛缓型,常发生于第2~5病日,发生在颈部或肩胛肌时出现本病特有的头部下垂症状。瘫痪一般经2~3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出现肌肉萎缩。病理性反射常见,部分病例出现锥体外束征,如震颤、不自主运动等,偶有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延髓受累症状。
危重患者如抢救不及时可于1~2 天内死亡,少数患者5~10天内死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部分感染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眼部病变、心肌炎、呼吸麻痹、肠易激综合征等临床症状。本病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约1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后症状逐渐消失,但瘫痪仍可继续存在。
森林脑炎病毒导致的脑炎预后差,有35%~38%长期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典型的后遗症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情绪不稳定、视疲劳,其他常见症状是头痛、言语障碍、耳鸣、四肢震颤、背痛、平衡障碍,并逐渐出现共济失调、震颤、感觉迟钝等。
//其他危害
在我国,森林脑炎致病流行株所致的病死率较高,且预后不好;未死亡病例中,约有25~37%的患者会留下麻痹型后遗症,从而丧失劳动能力,恢复期也较长,治疗费用很高,预后不良,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森林脑炎为法定的由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之一,并且可以作为病毒类生物武器,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及国际形象。
森林脑炎的防治措施
(1)管理传染源:森林地区住地及工作场所应做好环境卫生,加强灭蜱工作。
(2)切断传播途径:在蜱栖息地的高危地带喷洒低毒杀虫剂,管理或处理宿主动物。进入疫区的人员可涂抹驱虫剂。
(3)提高抵抗力:对高危疫区人群进行森林脑炎疫苗预防接种,接种疫苗能有效阻止森林脑炎,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疫苗
1.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森林脑炎疫苗的接种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接种森林脑炎疫苗是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建议:
疫区的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年龄组人群均应接种疫苗;
个体免疫较弱的>50岁年龄组人群,应重点进行加强免疫,最好每年加强1次;
扩大疫区人群接种比例,包括当地农民、电力、林业工作人员和森林警察等:
对进入疫区、准备到俄罗斯或欧洲疫区国家旅行人员和科研工作者等非长期居住人群进行应急接种;
对有可能感染的人群进行应急接种:
疫区常驻人群常规免疫后,为确保免疫保护效果,每年加强免疫一次。
2.疫苗接种时间及频次
森林脑炎疫苗一般在每年3月前接。
基础年免疫为2针, 第1次ml,第2次ml,间隔7~14天。
首次完成接种后,每年可在流行季节前加强免疫1针。
3.疫苗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可出现局部疼痛、发痒、轻微红肿。
全身性反应:可有轻度发热反应、不适、疲倦等,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有的可能出现罕见的不良反应。
4.接种注意事项
(1)有以下神经系统症状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
(2)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至少间隔1个月以上接种本品,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3)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
(4)保存时严禁冻结。
(5)注射疫苗后48小时内不能洗澡,一周内不能饮酒
如何进行自身防护
1.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3.游玩结束后,认真检查衣服缝隙、褶皱处有无蜱虫,同时认真检查头发、耳朵、颈部、腋下等褶皱处。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5. 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定期给家里宠物洗澡、做检查、驱虫,户外遛宠时尽可能避免去植被茂盛的地方。
6.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有无游离蜱虫出没,并定期进行除虫处理。
叮咬后处理
发现有蜱虫叮咬后,切忌强行拔除!
蜱叮咬后,会将头钻入皮肤内,头部有倒钩会导致越拉越紧,因此,切勿用力撕拉,防止撕伤皮肤组织或将头部折断留在皮肤内。
蜱虫叮咬皮肤表现(图源:网络)
发现有蜱虫叮咬后,应立刻前往正规医院,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用镊子夹住蜱头部后彻底去除。
来源:岱岳疾控、阿荣旗疾控、长春生物、医学百科、蜱虫研究室、西安能康医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