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不一样的诸葛亮,不同阶级的追求和认知,在无形之中给人分层

聊聊不一样的诸葛亮,不同阶级的追求和认知,在无形之中给人分层

其次,在人才供过于求的环境下,谁有资格“任性”等待合适的选择?

第三,即便你极具才华,当你选定了理想的平台,你有什么保证不会被拒绝?

不妨让这些问题在脑中沉淀片刻,待会儿再探讨“选择与被选择”的深层含义。

实际上,底层人普遍没有条件或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能在职场中从容不迫地“待价而沽”的人,背后必定有撑得起他的资本,诸葛亮亦不例外。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祖籍琅琊郡阳都县,家境显赫,是当时的望族。他的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该官职专司监察京师及地方官员,品秩达两千石,堪称部级高官。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觉得尴尬,毕竟“谁家祖上没几个当官的”?那么我们拉近时间来看!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曾任泰山郡丞,官职大致相当于现代市政府秘书长或副市长。

你还相信诸葛亮是个布衣么?

虽然家世显赫,但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成大事者多遭劫难。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去世,8岁时父亲也离世,家境优渥的他瞬间变为孤儿。

但也别太快同情他,大族背后拥有强大的缓冲力量。诸葛亮失去双亲后,叔叔诸葛玄撑起了他,诸葛玄是荆州牧刘表的属下。

诸葛玄奉刘表之命出使东汉朝廷,途中得知哥哥诸葛珪去世,遂向刘表请求在使命未完前回家安顿侄儿诸葛亮等人。刘表慷慨应允。

但诸葛玄到达徐州时,恰逢曹操出兵攻打徐州刺史陶谦。为避战乱,他带着诸葛亮及兄弟姐妹逃往庐江(今江西九江)一带。

战乱纷飞,亲人易分离,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走散,后成为东吴重臣,诸葛亮则随叔父辗转漂泊。

后来豫章太守周术去世,刘表推荐诸葛玄接任该职,官阶相当省部级高官。可朝廷因董卓集团掌控,任命朱皓为太守。双方兵戎相见,诸葛玄被围困身死(公元197年)。

此时诸葛亮和兄弟姐妹们顺利抵达襄阳,依附荆州大佬刘表。

史书中对诸葛亮在襄阳的描述是“躬耕于南阳”,表面上似乎只是务农种田。

但鲜为人知的是,诸葛亮的两位姐姐婚配显赫:大姐嫁给蒯良长子蒯祺,蒯越,是刘表儿女亲家,亦为其左右臂膀;二姐嫁给庞统堂兄庞山民,庞山民任曹魏黄门吏部郎。

蒯祺为南郡中卢人,曾任房陵太守;庞山民乃庞德公之子,庞德公与司马徽(诸葛亮与庞统的伯乐)交好。

谈完家属,再说说诸葛亮本人。

他妻子为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承彦不仅是学术名流,还是荆州牧刘表的连襟,二人均娶蔡瑁家族女子。

通过这些关系可见,诸葛亮与荆州的地方豪族紧密相连。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她的舅舅;蒯家和庞家则为姐夫家族,皆为书香门第。

刘表虽身为荆州牧,初来乍到却依靠庞、习、黄、蒯、蔡五大家族实现荆州共治。

俗话说“识人先识朋友圈”,诸葛亮少年时结交了四位挚友,被称为“诸葛四友”——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

崔州平,太尉崔烈之子,曾任曹魏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石广元,官至曹魏典农校尉、郡守;孟公威,魏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徐元直则“身在曹营心在汉”,名声赫赫。

综合以上背景,你还相信诸葛亮是个无依无靠的布衣吗?还能轻易相信他突然跃出躬耕田野,写出震惊世人的《隆中对》吗?他的成就纯属偶然或后人美化吗?

理解和尊重成功背后的根基,比单纯膜拜成功更难得。

若问“诸葛亮究竟是怎样的人?”,多半会回答“聪明”“读书人”“能人”。

但若追问“为什么”,又该如何?

不了解封建科举制度,难解孔乙己;不知两汉以来士族觉醒与崛起,难懂诸葛亮。

正如前述,诸葛亮绝非布衣,寒门难出如此惊才绝艳之辈,任何时代皆然。世间万物,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的成长根基正是家庭底蕴。

记得“汉初三杰”吗?还记得西楚霸王项羽吗?真以为他们凭天赋吃饭?王安石《伤仲永》早已点明真相。

诸葛亮显赫家世,成就了“无所不能”的传奇。

为何诸葛亮的卓越必需与家世挂钩?因知识可勤奋习得,然先天见识难以后天补足。

若诸葛亮出身寒门,他或许仍聪明能干,成知识分子,但绝无可能成为游刃有余、无所不精的职业经理人。

这正触及老生常谈的“寒门难出贵子”。

诸葛亮是读书人毋庸置疑。可当时造纸虽有,雕版印刷尚未普及,书籍极其珍贵。读书在现代是轻松日常,但彼时谁能轻易拥有书本?

且当时民间虽有书籍,教师却极为稀缺且昂贵,普通百姓难以承受。民生艰难,成家立业迫切,哪有闲钱和时间追求“诗和远方”?

寒门难出贵子,非不愿培养,非无潜质,而是现实成本的沉重限制。米兰昆德拉《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书名,便暗示许多无奈的现实。

当我们赞叹诸葛亮的辉煌时,务必怀着敬畏去审视他背后的厚重积累。

诸葛亮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知识分子,是否应如此骄傲自持?未必。但他确实赶上了知识分子风华正茂的时代。

东汉灭亡源于桓、灵二帝时期党锢之祸,而党锢祸端又源自士族集团政治斗争失败。东汉末年乱象,是士族集团的绝地反击。大导演袁绍运筹帷幄,借皇权间权谋互斗,逐步击破对手,然最终成果却被董卓囫囵吞枣。士族集团不甘,群起而攻之——这便是那个时代的背景。

“导演”自认应掌剧本主角,曹操喊话要重组剧组,孙坚父子选择各自道路,剩余“有识之士”视皇权与正统为唯一招牌。

诸葛亮隐居南阳,胸怀广阔,才华横溢,深谙天下大势,却未直接为刘表或曹操效力,因其自有立场和理念,追求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之路。

这或许难以理解,举个现代例子就明了:广西某位朋友曾说“这一辈子,打工是不可能的了”,诸葛亮和后来桓温的“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理念其实殊途同归。

简单总结,诸葛亮是志气高远、抱负宏大的知识分子,他的才华和能力也完全匹配这一点。若用现代形象比拟,诸葛亮就是一个成功版的孔乙己。

他宁愿辅佐刘备从零开始,绝不愿随波逐流依赖刘表或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评论留言